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基地概况 > 正文

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基本概况

作者: 时间:2019-11-08 点击数:

基地概况


基本介绍


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东莞)(下称“东莞基地”)依托东莞理工学院进行建设,基地中心设在东莞理工学院,是基地的管理与服务平台。东莞基地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走廊核心区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东莞基地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340亩。          

 

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有十余年时间,自2005年起就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校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与东莞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依托我校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深圳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6所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2018年起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49名,在培养过程中一直注重研究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服务地方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


01人才培养


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基地主动适应和支撑引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确立“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02学科建设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坚实基础。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根据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

现有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3个学科纳入省教育厅“特色高校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03师资力量


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坚持“内稳外引”和“引育结合”,建有4个海外创新中心和人才工作站,以超常规措施,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杰出人才” “学科领军、骨干人才” “产业精英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首批遴选校内18位教师进入学科领军、骨干人才特聘岗位。近三年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等近500人。

04科技创新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近三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9项,科研总经费13亿多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7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33个。组建20多个高水平学科科研团队。牵头组建东莞市先进光子技术研究院,积极参与材料科学广东省实验室建设。

05国际合作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截止目前,与英、美、加、澳、法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与古巴、巴西、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等5个国家共8所拉美大学(研究机构)达成合作。2018年开始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等4所(境)外知名大学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着力培养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目前,已招收9名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运行架构与培养模式



01建设总体思路

注重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整合省内高等学校、东莞市科研创新和产业企业资源,以培养基地为平台,探索构建校企、校院、校校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使基地成为东莞市集聚海内外优质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东莞市相关行业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



02基地运行模式

与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骨干企业、专业镇街(园区)、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          




03基地培养模式

以“服务东莞、资源共享、注重实效、互惠互利”为原则,服务地方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整体学科专业水平、服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实行三导师制,合作高校导师、基地中心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实践。         高校合作导师负责招生与监督培养质量;         基地中心导师负责培养过程管理;         企业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和成果产业化管理。  

     

建设举措与成效



01强化顶层设计

建立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要求,严格执行培养制度。         落实各环节管理职责,把抓督查、抓执行贯穿管理。  
强化过程管理。         组织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进展汇报会,邀请合作导师、行业专家评估研究生培养效果。         定期走访培养企业,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培养实效。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享受1000-100000元不等的高额奖学金。  

 

02面向产业需求,服务产业能力持续提升


1、加强与产业的密切联系。         基地与多家企业进行联培研究生,企业在申请创新培养示范点的时候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和倾向,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          


2、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科技创新服务活动。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充分利用学校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结合学校科技创新服务东莞专项行动小分队专项行动,深度参与2016-2018年学校选派的51支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专员和14个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研究,结合小分队“需求导向、学科交叉、整体联动、自带干粮、精准服务”的特点,成功对接包括中集集团、易事特、宇龙通信等在内的215家企业,以及东莞辖区内12个广东省专业镇,与企业启动了30多项科技研发,进一步拓宽了服务东莞产业的广度和深度。

 

03坚持专兼结合,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成效初显


打造基地中心高水平导师队伍。         目前,基地中心获合作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215人,数量和结构完全满足基地研究生培养需求。  
着力建设高素质产业导师队伍。         从示范点中遴选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和技术研发经验的企业兼职导师。         他们大部分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其中包括企业的技术研发负责人,长期从事企业技术研发。         形成了一支100余人的有高级职称或职业技术资格的来自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兼职导师队伍。  

 
 

04坚持以生为本,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基地不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构建实践、科研、管理、服务、文化、资助育人体系。  

培养成效

服务地方产业。通过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科技创新服务东莞专项活动,参与导师的服务小分队并成功对接包括中集集团、易事特、宇龙通信等在内的215家企业,以及东莞辖区内12个广东省专业镇,与企业启动了30多项科技研发,进一步拓宽了服务东莞产业的广度和深度。

高水平成果显著。研究生结合应用型研发成果,也产出了一些高水平的应用研究论文,2016年至今,学生与导师联合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二区及以上近20篇。

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了毕业研究生人均至少有1项知识产权和其它应用型成果,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与企业共成长。基地中心出台政策,支持研究生结合研发成果,申请相关知识产权,近两年年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80多项,部分发明创造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协助企业快速成长。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基地中心、合作高校和示范点将加强协作,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校院、校校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努力使基地真正成为东莞市集聚海内外优质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东莞市相关行业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29号